
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
黨的十八大以來,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,我國把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,把“生態文明建設”納入“五位一體”總布局,提出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。
過去10年,我國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,著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和藍天保衛戰。天然氣以其清潔、高效、低碳的明顯優勢,快速進入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,成為最為現實的大規模接替能源,為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我國天然氣發展連續邁上新臺階
天然氣消費持續快速增長。過去10年,隨著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被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,國家出臺系列環保、利用和產業政策推動天然氣快速發展,開展居民、商業、公共服務以及工業領域大規模天然氣置換煤炭工程,持續優化能源結構,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實現爆發式增長。
2012~2021年,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235億立方米,年均增速10.6%,2021年全國消費量達3654億立方米,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為9.3%,較2012年上升4.5個百分點。同期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從68.5%下降至56%。尤其是近5年來,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和采暖煤改氣工程,工業小鍋爐和窯爐進行關停和置換、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超額完成規劃目標,南方地區采暖用氣需求也穩步上升,工業和民用散煤用量大幅下降,天然氣消費年均增長329億立方米,年均增速12.7%。
天然氣產量穩步增長,近5年加速增長。2021年,我國天然氣產量由2012年的1077億立方米快速增長至2086億立方米。2018年9月,國務院出臺《關于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》,提出加快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,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。2018年,國家開始實施國內油氣勘探開發“七年行動計劃(2019~2025)”。2019~2021年,天然氣年增量均超過160億立方米,發揮了重要的供應保障作用。
多措并舉構建多元進口格局。過去10年,我國加快天然氣資源引進步伐,建成西北、西南、東北、海上四大天然氣進口通道。天然氣進口總量由424億立方米增至1681億立方米,增長近3倍,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則由29%上升至46%。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和第一大LNG進口國。管道氣進口穩步增長,進口量由220億立方米增至585億立方米;LNG接收能力由1880萬噸增至9130萬噸,進口量由1468萬噸增至7893萬噸。
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。過去10年,西氣東輸三線東段、西二線西段、陜京四線、青寧天然氣管道、新粵浙管道潛江至郴州段等相繼投產,截至2021年底,我國建成長輸管道8.4萬千米,我國儲氣庫(群)調峰能力增至171億立方米,占總消費量的4.7%,產業鏈穩定運行基礎進一步夯實。
市場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。2013年,我國天然氣價格管理由出廠環節調整為門站環節,并建立起與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。批發環節天然氣價格逐步放開,先后出臺政策理順非居民用氣價格,實現居民和非居民用氣門站價格接軌;出臺中央定價目錄,加快推進具備競爭條件省份天然氣的門站價格由市場形成。加快交易中心建設,建成上海和重慶兩個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,對天然氣市場的價格發現作用日益顯現。國家管網公司掛牌成立,“X+1+X”的市場格局初步形成。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實踐,已基本實現了基礎設施公平開放、市場競爭主體多元的目標,對實現油氣資源的靈活、高效配置起到了關鍵作用。
通過天然氣的規模利用和煤改氣工程深入實施,我國散煤治理成效顯著,很多燒煤的工廠已改成燒氣,很多小型燃煤鍋爐已經停掉,很多農村地區開始改用天然氣做飯取暖,全國和北京市霧霾天氣大大減少。據權威機構統計,2021年,北京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,優良天數增加到288天,占全年的78.9%;PM2.5年均濃度和臭氧濃度首次同步達到國家二級標準,各項大氣污染物實現協同改善。這是國家在過去10年加強環境監管、實施環保攻堅戰的重要成果,煤改氣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。
推動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
2020年9月,習近平主席指出,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,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,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將碳中和目標轉化為國家戰略,設立了凈零排放或者碳中和的目標。能源轉型是實現碳減排和“碳中和”重要舉措。
我國積極推進能源轉型進程,實施一系列碳達峰碳中和措施,發揮有條件地區、重點行業、重點企業三大主體率先達峰的帶動作用,推動工業革命、能源革命、技術革命和消費革命四大革命突破。天然氣具有規模替代煤炭的現實基礎,也是配合可再生能源調峰、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的重要靈活性資源,是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。天然氣將成為建設美麗中國、實現“減污降碳”協同增效的重要抓手。
居民和采暖用氣、工業領域用氣、天然氣發電均是未來天然氣的主要利用領域。2021年10月,國務院發布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》,將優先保障民生用氣,大力推動天然氣與多種能源融合發展,因地制宜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,合理引導工業用氣和化工原料用氣。支持車船使用液化天然氣作為燃料。今年2月,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《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(2022年版)》,支持有條件的平板玻璃企業實施天然氣、電氣化改造提升,推動建筑、衛生陶瓷行業能源消費結構逐步轉向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,將推動工業領域用氣快速增長。
預計2035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將超過6000億立方米,屆時天然氣可以在發電、工業燃料、取暖等領域替代煤炭,大量減少污染排放,每年替代散煤達到8億噸標準煤,減排二氧化碳8.5億噸,減排二氧化硫1316萬噸。
供應側,中長期我國將持續加大勘探開發力度,國產天然氣量仍有較大發展潛力,2035年國產氣量將達到3000億立方米,但為滿足較快增長的天然氣需求,我國仍需要進口較大規模的天然氣。另一方面,居民和采暖用氣快速增長將進一步加大用氣峰谷差,對我國儲氣調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
提升保障能力 營造有利政策環境
為充分發揮天然氣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的作用,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目標,需要進一步夯實供應保障能力,保障供氣安全。
一是堅定資源自信,增強自主供應能力。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和LNG進口國,中長期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還將上升。建議繼續加大國內天然氣勘探開發支持力度,支持新區、新領域風險勘探;對非常規、超深層、深海等資源給予持續性的財政補貼;建立國家級科研平臺,構建企業、高校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,加大在勘探開發理論、技術和裝備等領域的技術攻關。
二是推動儲氣調峰能力快速提升。儲氣調峰能力不足成為制約我國天然氣產業發展的短板。我國應夯實儲氣調峰“硬實力”,壓實供氣商的儲氣調峰主體責任;完善應急調峰體系的“軟實力”,盡快解決儲氣設施的商業性問題。按照“誰投資誰收益、誰受益誰分攤”的原則,鼓勵調峰產品的市場化交易,形成明確的價格信號以調動多方建設儲氣庫積極性,加快儲氣能力建設;政府支持企業將部分氣田直接轉為儲氣庫,并給予財稅方面的支持。
三是營造公平有序、保障清潔低碳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環境。完善電力市場化改革,以市場機制促進氣電等靈活性電源建設,保障電力供應安全。加快構建和完善全國碳市場、制定更加嚴格的排污標準、加大排污收費力度,實現高污染高碳燃料的有序退出。加大對重型燃機科技攻關的支持力度,盡快突破發電用重型燃氣輪機關鍵技術,形成自主完整的重型燃氣輪機產業體系。
來源:石油商報
作者:段兆芳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天然氣市場研究所所長